中心介绍

首页 > 中心介绍 > 中心简介
MENU

工程中心简介

深海深地矿产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于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湖南科技大学先进矿山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更名重建。工程中心瞄准深海深地前沿创新领域,针对深海深地高温高压极端环境下资源勘探与开采的重大需求,集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优势学科力量,围绕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装备、深部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与装备、深部矿产资源开采安全保障技术三个方面开展工程技术研发,服务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发展、创新人才聚集重要基地。

工程中心建设期内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40余项,横向科研70余项,累计总经费1.2亿元。其中2022年万步炎教授主持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全海深海底钻机及非金属铠装脐带缆研制,获批国拨经费5500万元。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31项,申请/授权专利8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5余篇,成果转化2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20亿元。

针对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探的迫切需求,自主研发了“海牛Ⅱ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机系统,2021年4月在南海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2022年教育部“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点赞我校领衔研发的“海牛Ⅱ号”打破了我国可燃冰勘探技术装备对国外的依赖。中共湖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毛伟明3次点名表扬我校领衔研发的“海牛Ⅱ号”,表示“海牛Ⅱ号”吹响了向“深海”进军的号角,“可下五洋捉鳖”,代表着“中国深度”。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8项,国内发明专利50项,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装备技术团队入选黄大年,科技成果转化作价1.2亿元。

针对深部巷道产生的非对称变形、非均匀破坏难题,创立了巷道围岩蝶形破坏理论,建立了巷道围岩破坏形态的判别准则,提出了深部大变形巷道蝶形冒顶机理及围岩稳定性控制原理,研发了基于滚动摩擦原理的锚杆预紧装置。研究成果先后在湖南黑金时代周源山矿业公司、河南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矿、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煤矿等近20个开采深部资源的矿山企业推广应用,取得经济效益2.24亿元,显著改善了各矿区破裂围岩巷道的维护和安全状况。成果包括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7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学术专著1部、学术论文12篇。

针对深部矿井煤自燃与瓦斯灾害防冶问题,研发了防控高温煤岩裂隙的浆泡材料及其发生装置,在安徽刘庄煤矿、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山东新巨龙煤矿、山东红旗煤矿、郴州嘉禾煤矿、山东鹿洼煤矿、辽宁铁法大兴煤矿、广西百色州景煤矿等10余个煤矿推广应用,新增产值2.6亿元。尤其在安源煤矿378工作面成功扑灭自燃火灾并安全启封、恢复生产,直接经济效益高达1.4亿元,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煤炭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该项成果授权发明专利27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Energy》、《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行业顶尖期刊发表论文61篇,他引次数1546次,成果经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工程中心充分发挥在人才荟萃、资源集聚、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发展。机械工程、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和发展成效显著,安全工程2021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工程中心现有固定人员102人,流动人员22人,拥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资源开发装备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南方煤矿安全绿色开采3个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全国最美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煤炭行业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芙蓉学者等高层次人才26人。近年来,新增投入5500余万元。工程中心近两年共培养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19名,博士研究生20名,学生获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奖励24项。(统计截止时间20224年3月)


TOP